伊斯蘭之光
  目前位置:首頁>>嚙踝蕭痚妧A>>|JI
巴基斯坦慈善家老驥伏櫪
2006.8.17  4:48:50 PM      閱讀4988次
 (www.arabnews.com)
    最近黎巴嫩的形勢﹐成千上萬的難民為躲避以色列轟炸和砲擊從南部向北方流動﹐但是有一個人﹐在聽說那裡局勢緊張數百萬難民流離失所時﹐他卻從卡拉奇直奔貝魯特﹐又從貝魯特背起行裝向黎南奔走。 他是巴基斯坦的著名慈善家﹐阿布杜爾•艾迪希﹐今年高壽八十二﹐一生都在從事穆斯林國家慈善事業。


  他說﹕“我必須親自到黎巴嫩去。 聽說那裡的人們在遭受侵略﹐生活艱難﹐我不能坐在家裡不管不顧。 那不是我的性格﹐六十年來都沒有那樣過﹐我熱心助人﹐是因為真主給我的恩典。” 黎巴嫩人民對這位慈善家﹐早有聞名﹐因為黎巴嫩戰爭難民收容所有阿布杜爾-艾迪希基金會救濟營地﹐已經接待了數以千計的難民﹐向他們提高飲食、毛毯和醫療。


  自從7月12日以色列發動侵略行動﹐以軍砲擊和轟炸殺害逾千人﹐多數是婦女和兒童。 艾迪希老人含著熱淚說﹕“死了這麼多的人﹐其中有許多兒童﹐怎叫人不傷心﹖” 他說﹕“他們說我的難民營地收容了一萬人﹐我要親自來到現場看看﹐保證向難民們供應充足的食物和藥品。 如果醫生有困難﹐告訴我﹐一定想辦法。 我早先贈送給黎巴嫩政府三輛救護車﹐如果還需要﹐我再做安排。”


  他是巴基斯坦現代活著的傳奇人物﹐民間傳頌著許多他的奇跡﹐他的慈善事業跨越宗教、種族和國界﹐哪裡有難民﹐他就在哪裡現身。 沙特阿拉伯一位新聞記者說﹕“印度有一位德蘭修女﹐而巴基斯坦出了一位慈善家艾迪希﹐印巴兩邊對等。” 印度前總理古賈拉對他說﹕“你出生在印度﹐應當回到你的老家來﹐我們歡迎你。”


  艾迪希少年時代是個孝子﹐十一歲那年他的母親患癱瘓症﹐幼小的艾迪希精心照料病床上的母親﹐“給他媽媽喂食、洗澡、做衛生”﹐一切家務都由他承擔﹐因為他父親是布商﹐很少在家。 這是他在1996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描寫的童年生活﹐《盲人的鏡子》(The Mirror to the Blind)。 他說﹕“從我媽媽在病中的艱難和心情﹐我想到天下所有困苦的人。 我夢想建造各種免費診所和醫院﹐讓所有無力就醫的患者都到我這裡來得到醫治和照料。 ” 他說﹕“我每天早晨去上學﹐母親給我兩派沙(硬幣)﹐告訴我說﹐自己花一個買早點﹐另一個送給有困難的同學。 下午放學回家﹐媽媽要問﹐那個派沙幫助哪個同學了。”


  六十年前巴基斯坦新成立為國家﹐大批穆斯林從印度遷移到這個“清真之國”﹐但生活十分艱難﹐年輕的艾迪希萌發了慈善心﹐向生活艱難和疾病糾纏的印巴人民表達愛心﹐他到處奔走求援﹐擴大社會慈善服務功能。 他的設想1951年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變成了現實﹐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慈善服務網絡﹐包括孤兒院、敬老所、精神病院、急救中心、殯葬所、兒童教養院、難民收容所、街區診所和捨飯食堂。 當時﹐他就組織了七百名的龐大義務服務隊﹐多數人有專業學歷﹐明確分工﹐各有所司﹐只有少數工作人員付固定工資。


  他的慈善組織得到卡拉奇市政府和許多穆斯林團體的支持和協作﹐因此不斷發展壯大﹐逐漸蔓延到全國城鄉﹐因為社會捐款日益增多﹐便成立了艾迪希慈善基金會。 從國內到國外﹐基金會收到世界各地的捐款和援助﹐在此同時﹐他的慈善機構也跨越了國界進入附近許多穆斯林國家﹐如阿富汗和波斯尼亞。 凡是有發生災難的地方﹐就會出現艾迪希基金會的援助隊到事發現場﹐向艱難中的受災者給予及時幫助。


  他來到黎巴嫩之後﹐就設法進入黎南戰區﹐直接探望那裡的難民﹐評估他們緊迫的需要﹐以便及時通知總部為他們輸送援助必需品。 但是﹐黎巴嫩政府勸他留在首都貝魯特﹐因為所有道路和橋樑都被以色列導彈炸毀﹐而且每天都遭到密集轟擊﹐南方沒有一寸安全的土地。 貝魯特已是滿目瘡痍﹐到處都是斷壁殘垣﹐商店關門﹐滿街荒涼﹐服務設施被炸毀﹐多數人已逃離去北方的安全區﹐滯留的居民不足半數﹐多是無力遷移的貧窮家庭。 他說﹕“我是穆斯林﹐救助災民是我們的信仰責任。 我相信真主的公道﹐懂得世界上一切災難都是對信士的考驗﹐不僅考驗他們受災者﹐而且考驗我們旁觀者。 自然災害也好﹐戰爭也好﹐都是真主的定然﹐必然發生的事誰也改變不了﹐但都是真主對我們大家的考驗和測試。”  
 

   
將本新聞發給好友


伊斯蘭之光工作室(islam.org.hk) 版權所有©